“肉松都是碎肉、下脚料加工的!”这是很多消费者对肉松的刻板印象。某电商平台调查显示,63%的消费者认为肉松原料不透明,45%的人甚至以为肉松可能含有“不明肉类”。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
以某知名肉松品牌为例,其生产车间公开视频显示:原料采用整块猪后腿肉,经过剔筋、去脂等12道工序处理。第三方检测机构数据显示,正规品牌肉松的蛋白质含量普遍在25-35g/100g之间(相当于鸡蛋的3倍),而劣质肉松的蛋白质含量可能低于15g/100g。消费者对“肉松是什么肉”的误解,主要源于小作坊违规使用鸭肉、豆粉冒充猪肉松的。例如2021年某地方市场监管局抽检发现,市售低价肉松中38%含有未标注的鸡肉或植物蛋白成分。
判断“肉松是什么肉”的关键在于配料表排序。国家标准规定,成分含量超过2%的原料必须按降序标注。
案例对比:
实验数据显示,制作的肉松纤维长度在0.5-1.2cm之间,而掺入豆粉的肉松会出现明显粉状结块。消费者可用“燃烧法”简易鉴别:取少量肉松点燃,松燃烧后呈焦黑炭化状,掺假肉松会散发塑料燃烧的刺鼻气味。
生产1公斤猪肉松需要4公斤鲜猪肉,按当前生猪价格计算,仅原料成本就超过60元。而电商平台热销的“9.9元包邮肉松”显然不符合成本逻辑。
成本构成对比表
| 成本项目 | 纯猪肉松(元/500g) | 混合肉松(元/500g) |
|-|||
| 原料成本 | 72-85 | 15-28 |
| 加工成本 | 20-30 | 8-12 |
| 终端售价 | 120-150 | 30-50 |
某高校食品学院实验发现,低价肉松的钠含量高达1200mg/100g(超国标上限20%),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。
不同用途的肉松对原料要求不同:
值得注意的是,2023年中国肉类协会数据显示,国内正规肉松企业原料中:猪肉占比52%、鸡肉37%、牛肉8%,其余3%为鱼肉等特种肉松,未检出“合成肉”成分。
通过成分解析、成本核算、场景测试三个维度可以确认:正规肉松的本质是经过脱水处理的制品。那些低价异常、配料含糊的“肉松”才是需要警惕的对象。
消费者只需记住三点:
1. 配料表首位必须是具体肉类(如猪肉/鸡肉)
2. 500g售价低于50元的产品需谨慎购买
3. 选择执行GB/T 23968-2022标准的正规品牌
下次再有人问“肉松是什么肉”,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:合格的肉松是用鲜肉制成的蛋白质浓缩品,既不是“边角料”,也不是“合成物”,科学认知才能吃得明白、吃得健康。